四逆汤为“众方之祖”张仲景所创,乃回阳救逆代表方剂,救人无数,功德无量。
成无己《伤寒明理论》,对四逆和四逆汤的解释是:
四逆者,四肢逆而不温也。四肢者,诸阳之本,阳气不足,阴寒加之,阳气不相顺接,是致手足不温,而成四逆也。此汤申发阳气,却散阴寒,温经暖肌,是以四逆名之。甘草味甘平,《内经》曰:寒淫于内,治以甘热。却阴扶阳,必以甘为主,是以甘草为君。干姜味辛热,《内经》曰:寒淫所胜,平以辛热。逐寒正气,必先辛热,是以干姜为臣。附子味辛大热,《内经》曰:辛以润之,开发腠理,致津液,通气也。暖肌温经,必凭大热,是以附子为使,此奇制之大剂也。四逆属少阴,少阴者肾也,肾肝位远,非大剂则不能达,《内经》曰:远而奇偶,制大其服,此之谓也。
四逆汤,源自《伤寒论》:
方药:甘草(炙)2两,干姜一两半,附子一枚(生用,去皮,破八片)。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强人可大附子一枚,干姜三两。
剂量问题是经方不传之秘。剂量,是方药治病的核心一环,犹如将军的刀剑。 自81年东汉度量衡器——大司农铜权——出土,证实了汉代一两等于现代15.625克,一斤(16两)等于250克,液体一升,等于200ml,这一重大发现,解决了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。李时珍之后400多年,以“古之一两,为今之一钱”,仅取经方原量的十分之一为临床应用的标准,显然是错了。 按古今度量衡标准,重新厘定经方剂量,可以体现仲景当年用药风貌,可以大大发挥经方的神奇功效。用治疑难大症,可以药 到 病 除;救治急重危症,可以起死回生。 |
四逆汤温里散寒,回阳救逆。治少阴病,四肢厥逆,恶寒蜷卧,呕吐腹痛,下利清谷;神衰欲寐,以及太阳病误汗亡阳,脉沉迟微细者。
方中附子辛甘大热,走而不守,能温肾壮 阳以袪寒救逆,并能通行十二经,振奋一身之阳,生用则逐阴回阳之功更捷;干姜辛温,守而不救逆,并能通行十二经,振奋一身之阳,与附子相配,可增强回阳之功;甘草甘缓,和中缓急,温养阳气,并能缓和姜附燥热之性。三药合用,功专效宏,可以奏回阳救逆之效。
在四逆汤的基础上,现代多应用于心肌梗塞、心力衰竭、急性胃肠炎吐泻失水以及急性病大汗出而见虚脱者。例如:
用于循环障碍性疾病,如急性心功能衰竭、心动过缓造成的脑动脉供血不足和多种原因造成的休克;
用于消化道功能衰竭,下利清谷为特征的疾病,如急性胃肠炎、慢性结肠炎、小儿秋季腹泻等;慢性迁延性肝炎、肝硬化等也可见本方证;
用于其他方面如功能性子宫出血、鼻衄、复发性口疮、慢性咽炎、胃下垂、慢性前列腺炎、缩 阴症等。
治则方解
病机:脾肾阳虚,阴寒内盛。
治则:温里壮 阳,回阳救逆。
方义:本方由甘草干姜汤与干姜附子汤合方而成。方中附子通达十二经脉,温壮 阳气。干姜温中散寒。甘草补益中气,并调和诸药。附子生用,取其力峻而效速。
名医验案
吴佩衡医案
昔诊一男,约廿余岁,体质素弱。始因腹痛便秘而发热,医者诊为瘀热内滞,误以桃仁承气汤下之,便未通而病情反重,出现发狂奔走,言语错乱。延余诊视,脉沉迟无力,舌红津枯但不渴,微喜热饮而不多,气息喘促而短,有欲脱之势。据此断为阴证误下,逼阳暴脱之证,遂拟大剂圈阳饮(即四逆汤加肉桂)与服。附片130克,干姜50克,上肉桂13克(研末,泡水兑人),甘草10克。服后,当天夜晚则鼻孔流血,大便亦下黑血。
次日复诊则见脉微神衰,嗜卧懒言,神识已转清。其所以鼻衄及下黑血者,非服温热药所致,实由于桃仁承气汤误下后,致血脱成瘀,今得上方温运气血,既已离经败坏之血,不能再行归经,遂上行而下 注。嘱照原方再服1剂。服后,衄血便血均未再出,口微燥,此系阳气已回,营阴尚虚,继以四逆汤加人参连进4剂而愈。方中加人参者,取其益 气生津养阴以配阳也。(《吴佩衡医案》)
俞长荣医案
苏某妻,30余岁,月经期中不慎冲水,夜间忽发寒战,继即沉沉而睡,人事不省。脉微细欲绝,手足厥逆。当即针人中,刺十宣出血。血色紫黯难以挤出,针时呼痛,并一度苏醒,但不久仍呼呼人睡。此乃阴寒太盛,阳气大衰,气血凝滞之故。急当温经散寒扶阳气,拟大剂四逆汤一方:炮附子8钱,北干姜4钱,炙甘草4钱。水煎,嘱分四次温服,每半小时灌服一次。病者家属问:此证如此严重,为何把药分作四次,而不一次服下使其速愈?我说:“正因其症状严重,才取重药缓服,其目的为使药力相济,缓缓振奋阳气,有驱散阴寒,譬如春临大地,冰雪自然溶解,如果一剂顿服,恐有‘脉暴击’之变,譬如突然烈日当空,冰雪骤解,反至弥漫成灾。”服全剂未完,果然四肢转温,脉回,清醒如初。(《伤寒论汇要分析》)
刘渡舟医案
唐叟,年逾古稀,冬月感寒,头痛,鼻流清涕,自服羚翘解 毒丸,自觉精神甚疲,而且手足发凉。其子恳求余诊,切诊未久,即侧头欲睡,握其手,凉而不温,切其脉不浮而反沉,视其舌淡嫩而白。余曰:此少阴伤寒,肾阳已虚,如再进凉药,恐生叵测,法当急温,以回肾阳,与四逆汤,服一剂,精神转佳,再剂。足手转温而愈。(《新编伤寒论类方》)
沈柏莉医案
马某,女,47岁,1989年12月5日就诊。门诊号004389。患者诉口腔溃疡3月余,反复发作,屡服抗 菌 消 炎之剂及中药清热解 毒剂不效前来就诊。查见:舌体、口腔两颊、上腭、牙龈、唇粘膜有多处散在大小不等的溃疡。边色淡红,中间白色疡点,疼痛不已,伴腹部冷痛,食欲不振,大便稀溏,小便清长,舌胖大有齿痕,舌质淡红少苔质润,脉沉细缓。辨病:口疮(脾肾虚寒,虚火上炎)。治则:温阳散寒,引火归原。方用:四逆汤原方加白术、桂枝、肉豆蔻各10克。日1剂,分3次服。外用细辛研末敷脐。
连用6剂,溃疡面基本愈合,临床症状显著改善。效不更方,续服6剂而痊愈。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。(云南中医杂志1991,(3):26)
按:复发性口疮临床以实热证多见,然久病不愈或素体虚寒之人,口疮亦可见虚寒之证。表现为口腔溃疡点多且散在,反复发作,昼轻夜重,四肢不温,二便清冷等,多为肾阳不足,虚火上炎,其治宜四逆汤温下焦,以引火归元。
郑重光医案
治程妇,难产,产后即晕厥,醒后喉哑,全无声音,而人事清楚,脉细如丝,手足厥冷。盖难产玉门久开,寒气袭人,经云:寒小少阴,令人卒然而哑。”且脉细厥冷,町征也。用四逆汤驱其寒,以防变证。用附子三钱,干姜三钱,甘草一钱,当归三钱,连进三剂,次日音出,瘀血方下。盖少阴经络尽于喉,寒极于下,肾气不能时上,致卒然失音。若非重剂,入里之寒,何能骤解?(《素圃医案》)
罗兴斋医案
治疗谭女,21岁。于1959年,患病治疗20多天,针药尤效反而加剧,曾厂病危通知。一珍见其面白如纸,人事不知,息如游丝,口禁目闭,四肢冰冷,脉沉浮无力。此乃真阳衰微,阳气不能达于四末之候。宜大剂回阳方可抢救,拟四逆汤加味。处 方:附子240g,干姜60g,甘草15g,黄芪150g,党参60g,其不能自服,令撬开齿关徐徐灌人。二诊时,一次目开,二次口张,三次能言,仍照上方续服。三诊,上方服至五次后,思食粥,逐渐好转,扶之能转侧,仍照上方,附子剂量减半,加蔻仁24g,白术60g。四诊,服上方后,能起床坐立,精神渐佳,后以上方连服三剂痊愈出院,随访二十余年仍健在。(《曲靖地区老中医经验选编第 一集》)
覃国基医案
李某某,女,35岁,1938年4月10日初诊,两足跟疼痛已4月余,白天如常,夜寝后则感剧痛,站立则舒。面色不华,精神困倦,舌质淡,苔白腻,脉沉细。足跟为足少阴肾经所属,昼日阳气尚充,正能抗邪,故不痛;入夜阳衰阴盛,水寒不化,浸渍足跟,经脉凝涩,故剧痛难寐;病本为虚,故踏地则舒。综观诸证,为肾阳虚衰,寒湿阻滞之候。治宜温肾扶阳,祛寒止痛。处 方:盐附子24克(洗去盐味先煎2小时),炙甘草18克干姜12克,怀牛膝12克。
服药2剂,症状减半,继服2剂,诸证若失。(四川中医1985,(4):10)
按:本案辨证抓住二个关键:其一,足跟痛昼轻夜重,乃肾阳衰微之候;其二,舌淡、苔白、脉沉,乃阴寒凝聚之征,故用四逆汤以温肾阳,散阴寒。加牛膝一味,既通经止痛,又引药直达病所,具一举两得之妙。
医家见解
张锡纯:(用药)有病者,病当之,无病者,人当之。夫为医也,不惟具菩萨心肠,更须有霹雳手段。
郑钦安:此方功用颇多,得其要者,一方可治数百种病,因病加减,其功用更为无穷。余每用此方,救好多人。人咸目余为“姜附先生”,不知余非专用姜、附者也,只因病当服此。难道余不会写几个参、地、归、芍、苓、连、栀、柏之方乎?只因世风日下,不究病之阴阳,专究方药之平稳。不知水懦弱,民狎而玩之,多死焉;火猛烈,民望而畏之,鲜死焉。总之,水能生人亦能死人;火能生人亦能死人。余非爱姜、附,恶归、地,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。学者苟能洞达阴阳之理,自然头头是道,又奚疑姜、附之不可用哉?
仲景原方是生附子与干姜甘草合用,而且是三药合煎,附子并不先煮,这是生附子回阳的经典用法。而炮附子则少有如此配伍。其实生附子也并不可怕,只要久煎煮透,也是安 全 的。吴佩衡是擅用附子的专家,他的经验就是久煮。有趣的是,对于因附子煎煮不透而发生乌头硷毒性反应者,他还用煎透的附子水或四逆汤加肉桂予解救,收到显著的效果。(吴生元,《著 名中医学家吴佩衡生平及其学术思想简介》,云南中医学院学报,2003,26(2))
遵前贤所言,凡用附子必反复叮嘱患者先煎一小时以上,但所获疗效极差。曾治一少阴阴盛阳衰证,身倦畏寒,大汗不止,二便自利,神志时清时昧,舌淡脉微,急投四逆汤。翌日复诊,症情依然如故,后依《伤寒论》原文用法,处以原方二剂,嘱诸药同煎半小时,温服,药后效如桴鼓。(杨德全,《附子煎煮小议》,中医杂志,1985,26(12):74)
四逆汤治疗寒证,但寒证不等于无热象。本方同样可以用于发热患者。如罗兴斋治疗杨女,30岁。患者生育两胎均健在,月信愆期,夜间发热,日久不愈,形体消瘦,食欲减退,于1982年7月诊治。症见发热无休,头昏神倦,肢软乏力,则汗出,舌淡苔白,脉浮无力。此乃元阳大伤之候,如投清热养阴则误矣,必以温扶元阳之品方可收效,方拟四逆汤加白术、黄芪,—剂则汗止热去,二剂则诸症解除,饮食渐增,恢复如常(《曲靖地区老中医经验选编第 一集》)
易巨荪:四逆汤是救急之方,姜附的用量一 定要大。对此,前贤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。如易巨荪治疗某男孩得外感,发热、恶寒、下利,经某医用儿科套药,寒热仍在,下利至日十余行,呃逆。诊见指纹青暗,面舌皆白,准头亦青。此下利呃逆,里寒已见,虽表证未解。理亦温里。拟四逆汤一服,不愈。附子用至四五钱,日三服,呕利乃止。日用附子一两有余,夫以数月小孩,分量如许之重,闻者莫不咋舌,而病家笃信无疑,医者难,识者亦不易也(《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》)。
李可:我觉得现在我们国 家不管南方、北方,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,都可以用"四逆汤"作为保健的东西,《伤寒论》里面, 能够对阳气提供帮助的就是"四逆汤",少量的长期服用,这样可以消除你长期积累的"六淫外邪",以及内生的一些个寒邪;可以调整你的元阳,使其不受损伤;可以延 年 益 寿。而且这个方子花不了几个钱。(《人体阳气与疾病——对话大医李可》)
青岛中医院梁文华大夫在其《浅谈中医养生与修身》中说,小剂量四逆汤是亚健康的克星, “一 切慢性病、亚健康者,均可服用”, “妙在久服”,“经脉通则全身病除”。“所谓王道无近功,而且决无副作用,但会出现一些排病反应”。我的体验正是如此。四逆汤源于汉代名医张仲景《伤寒论》,所谓小剂量四逆汤即:制附片15克,干姜25克,炙甘草35克。我从2007年9月初开始到2014年10月底止,服用整整七个年头,效果非常好。面部过敏、脂肪肝、睡眠不好等毛病,都治好了,且精力充沛,浑身轻松。(闲在居士的微博)
特别提醒:
编者介绍这些经验,仅供参考,并非鼓动读者盲从和效仿,而是提倡今人要善于发掘祖国丰富的传统宝藏,博采众长,古为今用,举一反三。
本方是温热之剂,若患者面色红润、口臭声粗、大便燥结、小便短赤、脉数滑有力、舌质红瘦、苔焦黄或黄腻,慎用本方。不建议妊娠期的女性以及对该药物过敏的人群使用。
四逆散非四逆汤,不可混同,须辨证使用。
中药或中成药需要在中医生辨证指导下使用,请遵医嘱。